学院快讯
/News
更多>>
学术动态
周玉端副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石器技术》发表评论
作者: 来源:历史学院 点击量: 发布日期:2023-03-13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石器技术》(Lithic Technology, SSCI, A&HCI双收录)在线发表了半岛买球官网(中国)官方网站、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周玉端副教授对东南亚和平文化研究的法语专著《石器和它的阴影:史前学的认识论》(La Pierre et Son Ombre: Épistémologie de la Préhistoire)的评论,该书由拉荷马丹出版社(L’Harmattan)于2020年7月出版,作者是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于贝·弗里斯蒂(Hubert Forestier)教授。

该书是作者对史前学认识论的思考。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发掘出土的实物遗存,然而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古人所使用的器物并不会被全部保存下来等待考古学家发现和研究。那些容易随时间而腐烂消失的有机物,比如竹木等植物性材料可能也是史前人类的重要经济依靠,却几乎不见于考古遗址。考古学家只能对看得见的遗存进行研究,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了解史前事实而言,实证研究是不够的,甚至存在认识论上的缺陷。因为,可见的石器并不是人类的全部创造,它甚至可能也不是人类的主要工具。以石制品为中心的研究和相关技术模式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不同地区人群的技术、文化、历史是不是足够且有效的?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引入现象学的思考方法,对现象和本体进行了区别。

作为东南亚旧石器考古的石器研究专家,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以和平文化现象(Hoabinhian)为案例来剖析的。通过看得见的部分(石器)来窥探看不见的部分(植物性工具等),以期对人类历史有更加真实的了解,并反思以石制品为中心的研究与阐释所带来的认识论缺陷。从看得见的石器来讨论已经看不见的、消失的事实(竹木工具等),而看不见的部分(竹木工具)却可能会影响看得见的石器的存在方式。通过“不完整”来思考“完整”。对于作者而言,考古学所揭示的史前世界是一个被改变和简化的世界,这也意味着我们对遗物的理解是有限的、被过滤的。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和平文化现象的研究简史、时空分布、环境与古人类学背景,及其它“不进化”的特征与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策略。第二部分对和平文化石器工业进行了详细的操作链分析与技术-功能分析,尤其是揭示出和平文化的典型器物(单面器)在生产、结构、技术-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第三部分指出东南亚史前考古中以石器为中心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反思史前考古和史前考古学家的能力边界,并指出考古学家并不能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热带森林环境中的狩猎工具是什么样的?第四部分强调和平文化现象所处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背景,指出考古遗址中看不见的植物性工具与看得见的和平文化石器工具是互补的,竹木工具与石器工具是共存的,东南亚和平文化可能是一种不同于欧洲的“竹木文明”。结语指出以石器为中心的实证研究对于理解和平文化,以及东亚、东南亚史前考古来说都是不足够的,需要观察其整体技术系统,需要变革创新现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既要重视看得到的石器遗存,也要思索看不到的植物类工具,从而更好地理解考古现象与人类历史。

近年来,在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一带一路”考古研究中心的引领下,周玉端副教授持续关注华南与东南亚和平文化及同时代的技术文化现象。近一年围绕该重要课题,在《考古》、L’Anthropologie(SSCI),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A&HCI),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s: Reports(A&HCI),Lithic Technology(SSCI, A&HCI)等国内、国际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成果5篇,提高了我校在该领域的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未来更多相关成果的发表将为掌握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良好基础。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1977261.2023.2188344